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,从他的智慧流露事迹中,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。 有一次,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,就诘责他说: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,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,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? 聪明的那先比丘就反问他说:大王,您的王位 ... [更多详细]
1.毁谤出家,轻蔑持戒: 常言:酒肉穿肠过,佛在心头坐。我已经开悟证果,何劳持戒?我是持而不持,不持而持。说得谬论连篇。《楞严经》云: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,广行淫秽。因魔力故,摄其前人,不生疑谤。〔受阴魔第九〕于是,弟子与师破佛律仪,潜行 ... [更多详细]
主页君说 虚云禅师(1840~1959),传法曹洞,兼嗣临济,中兴云门,匡扶法眼,延续沩仰,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。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,经历无数磨难,自云:阅五帝四朝,不觉沧桑几度;历尽九磨十难,了知世事无常!虚云禅师晚年在云居山,依然 ... [更多详细]
来源: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/06/27 本文摘自《毛泽东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解读和研究》,作者:康志杰 陈思先,本文系节 ... [更多详细]
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余年前的四月八日,降诞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南方),取名悉达多,父亲净饭王,母亲摩耶夫人。太子诞生后七天,圣母摩耶夫人往生,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养育成人。 太子天资聪颖,从小通达五明、四吠陀。成年 ... [更多详细]
佛陀是三界导师,四生慈父,是慈悲、智慧和福德的象征,为众生开启了解脱之道,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心灵财富。我们在佛诞当日,恭敬供养诸佛菩萨,令每一位随喜者得到佛陀的甘露法水,洗涤内心烦恼尘垢,身心光洁,启发悲智,涵养德行。以佛法的殊胜功用来庄 ... [更多详细]
大愿法师《楞严经学记》中为我们开示《楞严经》第二个方面的特别殊胜,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是照妖镜。 所以我们修行人不可以不学,你不学,入了五十种阴魔境界之中你还认为你很有修行,还生大我慢,那将来必定堕落。 佛在《法灭尽经》上说: 末法时代,楞严先 ... [更多详细]
读《楞严经》,持《楞严咒》,功德很大,因为《楞严经》是讲除妄识归真心。我们众生都是妄识。在日常生活中,由种种妄想、种种分别,而生起的种种颠倒,都是妄识、妄心的作用。能够认识到这点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,经过修习,逐步熏习 ... [更多详细]
如是我闻。一时薄伽梵住憍睒弥国建吒迦林。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。又与诸多大菩萨摩诃萨俱。时憍睒弥国中有一长者名曰妙月。诸根寂静。心意寂静。多有男女。及多童仆。净信成就。往诣佛所。头面礼足。绕百千匝。却住一面。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。 世尊。欲问如来应 ... [更多详细]
圣持世陀罗尼经(节录) 佛告持世:若复有人,素食梵行,断食酒肉,日夜恒诵,获大富贵。 佛说处处经(节录) 佛言:阿罗汉不食肉者,计畜生从头至足,各自有字,无有肉名;辟支佛计本精所作不净故不食肉;佛计一切天下皆空无所有,有便灭,灭复生,要归空故 ... [更多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