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首先先谈谈,气、血是什么?气血是中医学的基础,是人体脏腑、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。气,是运动着的、看不见的精微物质,主要有推动、温煦等作用,属于阳。血,即血液。气若不足,就叫气虚,若进一层会怕冷,就是阳虚。血虚的进一步会阴虚,易生热的俗称虚火。
而气虚与血虚简单一点的理解,可以是一组症状集合的症候群。像气虚就有神疲乏力、少气懒言、语声低微、自汗畏风(活动时诸症加剧)、舌质淡白苔白,脉虚无力的现象。血虚的症状有面色无华或萎黄、爪甲苍白、头昏眼花、心悸,舌质淡白略干苔薄白略干,脉细无力。
2
再者,上述这些虚、寒、气虚,算是生病吗?
在西医看来,也许不算疾病,但中医认为,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,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,既对立又统一,它们不断地产生矛盾、解决矛盾,而这种动态平衡得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。
当平衡状态遭到破坏,而又不能立刻自行恢复时,就会发生疾病。所以以上现象,中医认为是病,而治病原则就是让不平衡的回归平衡。也就是“虚则补之”,“寒则热之”,有气虚就补气,血虚就补血。
然而,哪些因素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,进而引起疾病呢?这些因素就称病因。中医称体质虚弱为体虚,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,并将虚弱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四种类型。
结合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脏,则每一脏又有气、血、阴、阳虚弱的类型,如肺气虚、脾阳虚、脾阳虚等等,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,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,就是健康,不足的是虚弱,需补养;多余的是病邪,要祛除,以其达到新的平衡,恢复身体健康。
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,不一定患病,即西医所称之“亚健康”,如不及时补养、调节和调理、令进一步发展,对健康不利。治疗虚弱,根据中医“虚则辅之,实则泻之,热则寒之,寒则热之”的原则,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。
进补有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四个方面,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进行辨证辨体进补,进补有药补和食补。不论是采用哪一种,均是为了补虚扶正。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,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,并可扶正,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,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,恢复健康。
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,若不虚而补、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。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,会出现食欲减退、恶心、饱胀、便秘、头晕、咽痛、牙龈虚浮出血。又如怕冷、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、麦冬等补阴药食物,会更加怕冷、腹泻、腹痛等,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,损伤了胃气,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。
3
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:
1.气虚
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:少气懒言、全身疲倦乏力、声音低沉、动则气短、易出汗,头晕心悸、面色萎黄、食欲不振、虚热、自汗、脱肛、子宫下垂、舌淡而胖、舌边有齿痕、脉弱等,胃功能减退,不一定有病。
补气虚食品:气虚者可服用补气的人参、黄芪、党参等。或是食用糯米、大豆、白扁豆、大枣、蘑菇等。
2. 血虚
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:面色萎黄苍白、唇爪淡白、头晕乏力、眼花心悸、失眠多梦、大便干燥、妇女月经延期、量少色淡、舌质淡、苔滑少津、脉细弱等。
进补宜采用补血、养血、生血之法,补血的药物可选用:当归、熟地、桑椹子、黑芝麻、胡桃肉、龙眼肉、红糖等。
3. 阴虚
又称阴虚火旺,俗称虚火,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:怕热、易怒、面颊升火、口干咽痛、大便干燥、小便短赤或黄、舌少津液、五心(二只手心、二只脚心与头顶心)烦热、盗汗、腰酸背痛、梦遗滑精、舌质红、苔薄或光剥、脉细数等。
进补宜采用补阴、滋阴、养阴等法,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:生地、麦冬、玉竹、银耳、百合、藕、金针菇、枸杞头、
4. 阳虚
又称阳虚火衰,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,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:除有气虚的表现外,平时怕冷、四肢不温、喜热饮、体温常偏低、腰酸腿软、阳痿早泄、小腹冷痛、乏力、小便不利、舌质淡溥、苔白、脉沉细等。
进补宜补阳、益阳、温阳: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、杜仲、肉桂、桂圆、桂皮等。
5. 两虚
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。
1. 气阴两虚:既有气虚又有阴虚,其主要表现为:既有头晕、乏力、腿软等气虚表现,又有升火、咽干、舌红等阴虚表现,但没有慢性疾病,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。
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,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。
2. 阴阳两虚:既有阴虚又有阳虚,称阴阳两虚,其主要表现为:既怕冷又怕热、冬天特别怕冷、夏天又特别怕热、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。
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,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。
3. 气血两虚: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、白细胞减少症、血小板减少症、大出血后、妇女月经过多者等,其主要表现为:既有气虚的表现,又有血虚的表现。
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、培补气血、气血并补。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,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。
通过进补,待虚弱的表现消失,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,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,真正做到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,无虚不须补,避免不虚而补,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,反而对健康不利。
小编推荐:
【素食食疗】9款食物有助头发健
我爱素食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