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大黄去积,水荡之也;巴豆去积,火燎之也。
--------清?高鼓峰--------
4.黄芩之退热,乃寒能胜热,折火之本也;柴胡之退热,乃苦以发之,散火之标也。
--------清?杨士瀛《仁斋直指方》--------
5.荆芥最散血中之风。
--------清?汪昂《医方集解》--------
6.木香行气,平肝实肠;厚朴散满,行水平胃。
--------清?汪昂《医方集解》--------
7.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,则不必用桂枝;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,则不必用肉桂。
--------清?王旭高《王旭高医书六种》--------
8.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,上可温胃寒,下可救肾阳。
--------清?王旭高《王旭高医书六种》--------
9.柴胡散胆经之专药,即能散其郁勃之气,复能解其郁结之热,郁中有热,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。
--------清?张聿青《张聿青医案》--------
10.气燥血必燥,清气药中略加花粉、知母;血燥气亦燥,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、石斛。
--------清?王旭高《医学当言》-------
凡治病勿伤胃气,久病宜保脾土。
欲治肝者,原当升脾降胃,培养中宫,俾中宫气化敦厚,以听肝木之自理
外湿表散,内湿宜淡渗。
邪在皮毛者,汗而发之。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
通则不痛,不通则痛;荣则不痛,不荣也痛。
哮喘必用薄滋味,专主于痰。
治哮必用薄滋味,不可纯用凉药,必带表散。
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。
治痰法,实脾土,燥脾湿是治其本。
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;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;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
胁为肝胆之区,禁用汗、吐、下三法。(胁痛)
《经》曰:溲而便脓血,行血则便脓自愈,调气则后重自除。平治权衡,察脉之浮沉;
去菀陈座者,疏涤肠胃也;开鬼门、洁净府者,发汗、利小便也。
吐血三要:宜行血,宜补肝,宜降气
(痿)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。经曰:“治痿独取阳明。”
《医法圆通》:治癫贵于养心,兼于行痰;治狂务于祛邪,灭火为要。
《济世新编》:大抵狂为痰实,癫为心血少,治法俱豁痰顺气,清火平肝。
热痰主急惊,当泻;脾虚主慢惊,当补。
阴阳虚者,须培肾元,以阴阳蓄于肾也;
气血虚者,须调脾胃,以气血生于脾胃也。
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;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。
胃为阳土,宜凉宜润;肝为刚脏,宜柔宜和。
肾脏内寓真阳,非温不纳;肝脏内寄相火,非清不宁。
乙癸同源,肝肾同治;滋肾水即以荣肝木;泻肝火即以安肾水。
善嚏者,肺病也。善噫者,脾病也。呵欠者,胃病也。
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
持脉有道,虚静为保。切脉之法,心空为宗。
举之有余,按之不足(浮脉);举之不足,按之有余(沉脉)。
脾脏宜补则健;胃腑宜疏自清。脾喜暖而恶寒;土恶湿而喜燥。
胃阳不伤不吐;脾阳不伤不泻。邪正不争不痛;营卫不乖不寒热。
宜补脾阳者,虽干姜、附子转能生津;宜补脾阴者,虽石膏、知母转能开胃。
热邪伤阴,阳明消烁,宜清宜凉;太阴告困,湿浊弥漫,宜温宜散。
血得寒则凝,得热则行,见黑既止。
血之失于吐衄者,阳明之不降也;血之失于便脲者,太阴之不升也。
治暑之法,清心利小便最好。暑热伤气,益气而暑自消;暑热伤阴,益阴而暑自退。
小编推荐:
中医的素食文化
中医常识—立夏养生重在养心
【生活常识】入夏身体最怕6件事
生活常识:谁偷走了我们身体里的
我爱素食网